喜欢小群体
这是从商学院招生官和教授那里听到最多的对中国学生的非正面评价。其实说句实话,人不论到哪里都是喜欢找“同类”,喜欢找和自己类似的人待在一起。这个全世界都一样,只是亚洲人可能更含蓄,不会像美国人那么social,什么地方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所以,中国学生给很多教授的感觉都是在自己的小圈子活动。
申请对策:在简历里突出自己的国际交流能力。如果有国际交流经验背景,必须拿出来说说,如果参与过国际项目也可以聊聊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成果。如果是切合题目的要求,并且符合实际的,那你在Essay里面也可以提到自己在国外生活的适应能力,国际友人朋友缘好等等内容。
要记住,商学院是一个重视sharing的平台。
不喜欢提问题
这个确实是中国学生的一个固有问题。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被动接受——记忆、学习、背诵……偶尔遇上几个老爱提问的学生,老师基本会把你认定为是不要学习,来扰乱课堂秩序的。不过在美国,老师就喜欢同学们提问,巴不得你能提一节课的问题。美国人基本最常用的两个用语,一个是what‘s up,还有一个就是why了。有时候你会发现一节课被一些细节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但是老师还是会很热心的回答。然后加一句good question。
美国大学教授喜欢学生提问,其实是一种鼓励思考和参与的行为,所以美国学生的学习更有自主性,也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商学院课堂信息量很大,有时候如果开始的一个逻辑或者一个问题不理解,对后面的课堂质量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自信不爱提问的习惯确实需要调整一下。
申请对策:在申请时,要把握好每次的邮件沟通与交流。面试的时候也别忘了准备些高质量的问题,会提问,敢于沟通的特点会在申请的环境中让你比其他中国学生更容易让招生官记住。在申请环节,能被人记住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标志了。
兴趣爱好很少
中国学生向来以会读书而闻名,不管商学院的什么专业,只要和数学有关的课程,基本亚洲人成绩都很不错。比如Accounting,看看中国学生的成绩,再看看CPA的通过率就知道了。很多时候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发现美国人什么都会,自己什么都不会,不过至少还会读书。但是等待了一两年,发现连引以为豪的读书成绩也不一定比得过老美,会不会很郁闷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美国学生确实在经历及兴趣爱好(技能)方面会丰富很多。中国学生到美国来,别说生活得多姿多彩了,首先是要加强生存技能的学习,比如怎么找房子,怎么开车,开车怎么换胎,怎么自己研磨咖啡,怎么搭配万圣节装束,怎么骑马,怎么滑雪,怎么喝红酒,怎么潜水,怎么冲浪,怎么跳舞……
很多人出来以后,才知道什么才叫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如果你只是喜欢卡拉OK,只喜欢搓麻将、打扑克、喝酒吃饭的那种,可能美国的生活真的会让你觉得很闷。
申请对策:如果你有美国人喜欢的运动或者兴趣爱好,绝对不要吝啬。简历上写,文书上要多提,面试也别忘记。如果有美国人不是很了解,但是“很民族”的兴趣特长那更要写了,比如乐器,体育执照,运动员经历,艺术类成绩等等,这些都是能让人鼓掌的兴趣爱好。当然,所有你提到的这些爱好肯定都要是积极向上的。